三十而行(九)江海相逢客恨多
8月26日 星期日 13.9 miles
早上出发之前,和另外那个through hiker聊了几句。他说他是读地质的研究生,因此暑假就自己来走Long Trail。看他的样子似乎很从容,也颇自给自足。我有些羡慕他,决心下次如果再要长途跋涉,一定要选择一个可以凭一己之力达到的目标。
我们比他先离开,稍稍下山就到了Vt 73。这里叫Brandon Gap,地形是马鞍形。沿trail两边是上山,沿公路则两边都是下坡。路上空旷无车,空气清冽,正要热起来,天空的颜色比以前见到的都深,是一种蔚蓝。我们逗留了一阵又上路,公路对面却一时找不到trail的标记。我试着向一条路上走,可没走几步路就消失了,正团团乱转,地质学生到了,把我们带上了正确的路。
这是我们第一次和其他hiker一起走,路上我们随便聊了几句,后来上坡太陡,渐渐觉得跟上他的步伐比较吃力,并且不得不说位于下风方向的我敏锐地觉察到他大概很久没有出山了,总之我们放慢脚步让他先去了。
接下来的路起伏不大,但常常是电线路,看来书上说北边比南边难走一些,建议从南向北是有道理的。
到了下午,又到了一条滑雪道的顶部,坐在chairlift上休息了一会。起身却发现找不到trail的白色标记了。我想当然地认为应该从滑雪道的另一边钻进树林,可试了好几个入口都发现不是trail。旁边的木屋里出来一个遛狗的青年,我满怀希望地去问路,没想到他也对这里不熟。在开阔的雪道上往北看,我们待会要穿过的Vt 125清晰可见,我恨不得直接顺雪道下山得了,可是想想没路也很难走,只好回溯来路,最后发现trail是在到雪道之前就右转90度下山了。这都怪沿途几乎没有岔道,让我们大意了,整整耽搁了半个多小时。
下了山,穿过公路再上山,这似乎已经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已经分不清每天是星期几,一天大事莫过于走,吃,睡。在野外的生活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必需品,什么是奢侈品。一块防水的手表,一个保暖的睡袋,一套化纤(易干)的衣服,一双合脚坚固的鞋,一个顶灯,一件雨衣,一个滤水器是必需的,任何牌子,装饰都是可有可无的,而且会增加旅途上的负担。
天快黑的时候到了Boyce Shelter。这个小木屋拦路而建,绝无错过的可能。里面已经有一个hiker,裹在睡袋里读书。我们和他打招呼,他说他叫Mike,今天本来已经走过这里,后来改了主意又掉头回来的。我们一边做饭一边和他闲聊。他似乎很习惯trail上的生活,但情绪有些低落,说自己这次在山里呆得太久了该出去了。看我们笨拙地划火柴,他赠送一个打火机。我们连声道谢,他不以为意地说,我有五个呢。我注意到Mike不用狼狈杆,用的就是路上捡的长树枝。他还告诉我们他是赤脚走山路的,习惯了就不觉得痛。我顿时意识到自己列的必需品还颇有精简的余地,对他陡生敬意。
Mike的表情和谈吐都流露出一些忧郁,可在路上的行人谁没有一点心事呢?过客们偶然相逢又转眼道别,唯有以短暂的不着边际的对话互相致意。
早上出发之前,和另外那个through hiker聊了几句。他说他是读地质的研究生,因此暑假就自己来走Long Trail。看他的样子似乎很从容,也颇自给自足。我有些羡慕他,决心下次如果再要长途跋涉,一定要选择一个可以凭一己之力达到的目标。
我们比他先离开,稍稍下山就到了Vt 73。这里叫Brandon Gap,地形是马鞍形。沿trail两边是上山,沿公路则两边都是下坡。路上空旷无车,空气清冽,正要热起来,天空的颜色比以前见到的都深,是一种蔚蓝。我们逗留了一阵又上路,公路对面却一时找不到trail的标记。我试着向一条路上走,可没走几步路就消失了,正团团乱转,地质学生到了,把我们带上了正确的路。
这是我们第一次和其他hiker一起走,路上我们随便聊了几句,后来上坡太陡,渐渐觉得跟上他的步伐比较吃力,并且不得不说位于下风方向的我敏锐地觉察到他大概很久没有出山了,总之我们放慢脚步让他先去了。
接下来的路起伏不大,但常常是电线路,看来书上说北边比南边难走一些,建议从南向北是有道理的。
到了下午,又到了一条滑雪道的顶部,坐在chairlift上休息了一会。起身却发现找不到trail的白色标记了。我想当然地认为应该从滑雪道的另一边钻进树林,可试了好几个入口都发现不是trail。旁边的木屋里出来一个遛狗的青年,我满怀希望地去问路,没想到他也对这里不熟。在开阔的雪道上往北看,我们待会要穿过的Vt 125清晰可见,我恨不得直接顺雪道下山得了,可是想想没路也很难走,只好回溯来路,最后发现trail是在到雪道之前就右转90度下山了。这都怪沿途几乎没有岔道,让我们大意了,整整耽搁了半个多小时。
下了山,穿过公路再上山,这似乎已经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已经分不清每天是星期几,一天大事莫过于走,吃,睡。在野外的生活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必需品,什么是奢侈品。一块防水的手表,一个保暖的睡袋,一套化纤(易干)的衣服,一双合脚坚固的鞋,一个顶灯,一件雨衣,一个滤水器是必需的,任何牌子,装饰都是可有可无的,而且会增加旅途上的负担。
天快黑的时候到了Boyce Shelter。这个小木屋拦路而建,绝无错过的可能。里面已经有一个hiker,裹在睡袋里读书。我们和他打招呼,他说他叫Mike,今天本来已经走过这里,后来改了主意又掉头回来的。我们一边做饭一边和他闲聊。他似乎很习惯trail上的生活,但情绪有些低落,说自己这次在山里呆得太久了该出去了。看我们笨拙地划火柴,他赠送一个打火机。我们连声道谢,他不以为意地说,我有五个呢。我注意到Mike不用狼狈杆,用的就是路上捡的长树枝。他还告诉我们他是赤脚走山路的,习惯了就不觉得痛。我顿时意识到自己列的必需品还颇有精简的余地,对他陡生敬意。
Mike的表情和谈吐都流露出一些忧郁,可在路上的行人谁没有一点心事呢?过客们偶然相逢又转眼道别,唯有以短暂的不着边际的对话互相致意。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